多举措做好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 ——专访北京市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副书记、区民政局局长

2021年01月27日 养老动态
字体大小 A A+

编者按:北京市海淀区自开展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紧扣“七有”“五性”工作要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以“布局科学化、功能差异化、服务标准化、队伍专业化、运营智能化”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统筹与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公布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果验收结果,北京市海淀区在全国59个改革试点地区中名列前茅,被评为优秀。近日,海淀区委社会工委副书记、区民政局局长李大成就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体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等方面工作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居家和社区养老


打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体系

记者:在民政部开展的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海淀区的成果验收被评为优秀。请问海淀区在进行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大胆尝试?

李大成:超大城市养老服务用地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我们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体系,大胆尝试解决养老服务设施中的用地不足问题。我们主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设置供给。通过划拨新建、闲置设施改造、存量改造、政府购置、综合利用等多种方式,建成了区-街镇-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并以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作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的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二是给予分类管理。对于街镇掌握场地资源的,按要求无偿提供给运营商用于开展养老服务;街镇不掌握场地资源、由运营商自行租赁的,提供租金补贴;出台了《海淀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设施运营管理办法》,采取“公建民营”方式无偿委托社会力量运营,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规范化管理。三是提供租金补贴。对租用他人现有设施(现有医疗、养老等准公益事业用房除外)改造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房屋租赁补贴;对于社会力量租用现有其他设施建设养老服务驿站的,给予租金补贴。同时,鼓励养老机构优先收住海淀户籍老年人,在市级运营补贴的基础上,收住海淀户籍老年人的每月额外增加200-300元运营补贴。


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记者:目前,养老服务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规模小、层次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请问,海淀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化不高、职业发展不明等难题。

李大成:首先,我们扩大了多元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覆盖面,逐步健全养老服务各环节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养老护理员培训力度。近两年累计培训专业护理人员近千人。按照“评估-规划-服务-服务评价”的养老服务环节,编写了养老服务评估师、规划师培训大纲,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流程各环节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开展居家服务人员实训。建设海淀区居家服务人员实训基地,开展家庭病床、心理危机干预等技术人员的教学培训与技能提升。开展居家适老环境改造评估师培训和居家适老辅具应用适配师培训并首创了养老服务规划师,目前全区累计培训养老服务规划师200余名。

其次,我们加强与专业院校合作,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近年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为海淀区域内远洋椿萱茂、首开寸草春晖、慈爱嘉、优护万家等养老服务机构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我们还与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合作,对全区养老机构院长、驿站负责人开展业务培训,并举办“场景化”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竞赛,通过场景化方式,全方位演示了海淀区养老服务评估、规划和多维服务的全流程。

再次,我们在人才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上进行探索。建立养老护理人才行业认定、职级晋升、教育培训、岗位补贴、入职补贴、激励评价等制度机制,提升养老护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目前已完成了214人的培训,146名护理员通过了等级考试,并为符合条件的62人发放为期两年的政府岗位补贴86.49万元。开展了“最美护理员”“孝星”评选,不断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政治、社会地位,进一步激发广大护理人员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四个坚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记者:针对目前存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不全、规范程度不够等问题,海淀区在构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大成:海淀区着力构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加快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专业化步伐,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四个坚持”上。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区民政局组织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的研究编制,并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在海淀区养老服务行业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实施。二是坚持突出重点。以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保障其合法权益为重点,着眼于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加强基础通用标准的研究制定。三是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密切与市场的联系、体现行业特点,及时反映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增强标准的市场适用性,更好地为养老服务业的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为市场准入和规范市场秩序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在标准需求、投入、制定和应用中的积极作用,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化工作,鼓励企业制定联盟标准。四是坚持注重实效。坚持标准实施与规范市场行为相结合,提升服务质量,维护老年人、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创建产品和服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作为衡量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引导养老服务业向标准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疫情期间探索“非接触式”养老服务

记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给养老服务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海淀区如何切实解决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

李大成:我们按照市、区关于做好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通知精神,第一时间实行封闭管理,并严格执行日报制度,建立并固化联防联控“四方”(即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责任机制,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对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

构建覆盖全区的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大局。区委区政府就区民政局、卫健委、残联、商务局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细致部署,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及相关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海淀区养老服务机构加强疫情防控及封闭管理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专项文件,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组织保障和应急处置,边实践、边总结、边规范,形成了全区养老服务机构联防联控的有效机制。

疫情以来,全区先后组织了5轮养老机构安全检查,要求属地街镇将养老等社会福利机构疫情防控纳入联防联控机制,加强指导、监督和支持;充分发挥区养老行业协会作用,为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养老服务机构筹集口罩、消毒液、防护服等防控物资,共调配了约208万个医用防护口罩、5932套防护服、25桶消毒液、400瓶医用酒精、1900副手套。

探索疫情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非接触式”养老服务,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采用非接触、远距离、微信视频等灵活方式开展服务,合理加大电话巡访的频次,及时掌握居家老年人的生活困难、精神状况,提供远程关爱服务。从提高社会开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给予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补贴等七个方面加大支持政策,帮助养老服务机构减轻疫情带来的影响,按照每人每床500元的标准为全区养老机构发放3个月的疫情补贴,按照城区养老服务驿站每家2万元、农村幸福晚年驿站每家1万元标准予以支持。


千方百计守护最美“夕阳红”

范永忠


截至2019年底,海淀区常住人口323.7万,户籍人口241.2万,户籍老年人口54.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2.6%;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12.4万,占户籍总人口的5%;低保低收入、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口3712人,占户籍总人口的0.1%。全区老年人口呈现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化、高龄化等特点。

海淀区以扎实开展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创新服务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医养结合等工作,提升老年服务保障和社会管理能力。


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2019年3月5日,“长期护理保险”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论述满足了人民对老有所养、老有所护的美好期待。海淀区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缓解量大面广的长期照护服务“政府包不起、企业赔不起、老年人买不起”的瓶颈问题。

海淀区开展政策性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以区政府名义印发了《海淀区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办法》。办法明确了护理保险的服务对象、缴费基数、支付机制等内容。采取“个人投保+政府补贴”的形式,商业保险公司为被保险人个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账户,保险费用由政府、个人按照合理比例共同分担,政府缴费部分进入“统筹护理金账户”(“公共账户”),个人缴费部分计入“个人护理保险金”(“个人账户”),在每个被保险人达到规定年龄和满足保险需求时启动这笔资金,专款专用。这样形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个人多方共担,互惠互利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居家养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海淀区开展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构建了三大体系。建立从参保到支付全流程全要素的收支体系;待遇申请受理、失能评估、服务提供、保险经办机构支撑的服务提供体系;“评估-规划-服务-监管”的服务流程与信息化管理支撑体系,推动了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精准化发展。


创新社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海淀区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推动全区社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普遍开展,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智慧手段为辅助、医养结合全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探索破解老旧小区公共环境及居家环境适老化建设改造难题。在海淀区内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老年宜居社区。

居住环境改造。包括完善老年人住宅防火和紧急救援救助功能;安装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紧急呼叫设备、智能看护设备和亲情关爱网络视频系统。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室内设施进行安全隐患评估并进行适老化改造。

出行环境改造。包括对社区公共设施中的坡道、楼梯、电梯等节点进行改造;对道路、休憩、标识等系统的设施实行无障碍改造。配备爬楼机辅助老年人上下楼、具备安装条件的楼门单元加装电梯、在公共区域安装了紧急救助系统。

健康环境改造。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老年康复、中医保健、健康管理服务等项目。建立24小时监控管理中心,开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运用智能看护、智慧家庭健康养老技术,提供实时监测、长期跟踪、健康指导等;未来将逐步嵌入生物医学传感类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并建立绿色通道,让老年人享受无缝对接的医疗服务。

服务环境改造。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健康指导、心理慰藉、助老、助餐、助浴等服务;高龄独居、中重度失能人群试点家庭养老服务床位;改建了老年人活动中心,开设书画、手工编织、法律咨询等课目;改建便民服务综合体,补齐便利店、理发、家政、洗染、维修、末端物流等八项基本便民服务功能。社区居委会还组织了睦邻互助养老服务,动员社区物业及驻区单位向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等多种服务。引进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老惠老公益活动,包括利用一键呼叫等惠泽老年群体。

敬老社会文化环境营造。养老服务驿站及社区组织的各种老年团体,鼓励老年人自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经常性地开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为老年人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援助,对侵害老年人的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来各地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作为全国试点,海淀区深入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区建设。

建立三级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成立了海淀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养老需求综合评估中心以及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中心。在北京老年医院、上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聂各庄敬老院等17家单位试点推进由三级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机构组成的医养联合体,目前已完成远程门诊11463人次,巡诊查房41528人次。

建立紧密医养协作关系。截至2020年9月底,通过内设医务室、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全区养老机构和开展临时托养服务的养老服务驿站,实现了100%具备医疗条件;全区三级以上医院100%完成老年友善医院创建。推进以老年人为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持续为80岁以上老年人配备家庭医生专属一键式电话,提供24小时电话咨询和上门诊疗服务,惠及5.6万户家庭。

完成医养结合空间布局。在北京老年医院和海淀医院分别设立安宁疗护病房,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和安宁服务243人次;在中关村医院建立海淀区老年健康服务技术指导中心,为全区老年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以签约服务包的形式,重点为居家养老的中科院院士、骨干人才提供“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绿色通道”“上门服务”一体化医养结合服务;在羊坊店医院开展家庭病床和慢病干预试点,推进家庭病床、慢病干预与居家养老的深度融合。


专家评论

马福云:奋力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北京市海淀区的高校、科研、文博等机构较为集中,拥有教育、科研、人文等区位优势,这使得高知人群较为集中,其对老年照顾服务的需求也更高。因此,如何做好包括高知群体在内的老年人口的养老照顾服务成为需要政府和社会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海淀区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统筹与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问题,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实现了新突破,给社会公众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海淀区基于老年人口,尤其是高龄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实现“老有所养”为目标,下大力气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解决养老服务用地、推进长期护理保险两方面具有较好创新,成为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两个亮点。

一方面,海淀区在供给侧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解决养老服务设施中的用地不足问题,为超大城市探索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提供了难得的借鉴。海淀区按照“保留与提升存量、规划与预留增量”的思路编制《海淀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9-2035)》,其中明确提出与养老服务设施土地使用方面的目标任务,从存量挖潜、增量创新方面明确了养老服务扩大供给的途径。

另一方面,北京市海淀区在2016年成为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2016年7月,《海淀区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办法》出台,尝试探索建立一种以互助为基础、依据自愿原则参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互补充的模式。养老护理保险制度的出台助推了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为老年人照顾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和资源保障,对于提升海淀区的养老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海淀区注重推进多元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院校、服务机构、社会力量协同行动,破解养老服务人才难题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开展试点工作,推动全区社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破解了老旧小区公共环境及居家环境适老化建设改造难题,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老年宜居社区,为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奠定了基础。

办法总比困难多,北京市海淀区紧扣北京市“七有”“五性”工作要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以“布局科学化、功能差异化、服务标准化、队伍专业化、运营智能化”为目标,持续做好养老服务改革创新,为养老服务质量提升探索出的先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社会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0.12.22)



返回新闻列表